刘金鑫:郑和父子朝觐之路 - 研究院动态 - 资讯中心 - 昆明南亚东南亚国际物流研究院 - 昆明|南亚|东南亚|国际|物流|研究院
English(英文版)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发展历程
研究团队
国际伙伴
资讯中心
研究院动态
行业新闻
研究课题
国际会议组织
图集相册
在线留言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资讯中心
新闻资讯
研究院动态
刘金鑫:郑和父子朝觐之路
资讯中心
研究院动态
行业新闻
联系我们
昆明南亚东南亚国际物流研究院
地址:
中国云南昆明
Email:
dujuan@ssilr.cn
邮编:
650228
电话:
(+86)871-68302970
联系人:
刘金鑫:郑和父子朝觐之路
发布日期:
2020年07月12日
浏览次数:
531
关键字:
研究院
新闻
作者:刘金鑫(联合国南南合作项目专家,昆明南亚东南亚国际物流
研究院
院长)
日期:2020年7月11日
郑和(1371-1433),明朝太监 ,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 又作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宝山乡知代村人,出生于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家庭,身七尺腰十围,四岳峻鼻,眉目分明,明耳山面,齿编贝,行虎步,声洪钟。元代时期,云南行省平章政事(省长)赛典赤•瞻思丁(咸阳王)是郑和的第六世祖。《赛典赤家谱》记载,赛典赤的儿子纳速拉丁、长孙伯颜,伯颜的长子米的纳,授滇阳候,米的纳的长子米里金,授云南行省参知政事(副省长),袭封滇阳候(现在的晋宁昆阳)。
据《故马公墓志铭》记载,米里金(1344-1382年),年39岁,生有二男四女,长子马文铭,次子郑和。郑和是明成祖赐姓,任内官监太监。郑和的父亲米里金,为人正直,家境富裕,能够慷慨接济别人。
研究表明,1287年缅甸蒲甘被元军攻占,蒲甘国成为元朝的藩属;1369年蒲甘王朝迁都到勃固。米里金1379-1381年间,遵守伊斯兰教的教规,沿着父亲米的纳的足迹,经由缅甸出海,到麦加朝觐回来,被称为马哈只。郑和随父亲米里金带领的回族马帮经缅甸到麦加朝觐,行程路线为昆明晋宁-保山-腾冲-梁河-陇川-章风-八莫(骑马)-伊洛瓦底江乘船-仰光(勃固)-斯里兰卡-印度加尔各答-亚丁-吉达-麦加。
按照伊斯兰教规,男子七岁开始接受教育,遵行典礼,
郑和随父亲出行朝觐,学习阿拉伯文,熟习伊斯兰教律教义,也学习汉字,对于郑和下西洋,访问许多伊斯兰国家,打下良好基础。
这个历史时期,滇缅经贸交流通畅,缅甸被元朝控制,云南境内安定,内地战乱。
据《马可•波罗行纪》记载,元代马可•波罗在1287年至1288年期间奉忽必烈之命随蒙古军队出使缅甸,往返路线就是元代云南与缅甸的交通贸易两条最通行的道路。从成都-雅安-昆明-保山-陇川-江头城(八莫)沿着伊洛瓦底江到太公城((Tagaung)现在缅甸的抹谷附近)-蒲甘-班加刺(现在缅甸的勃固)-泰国清迈-老挝琅勃拉邦景洪-景谷-通海。说明自唐代以来,回族因朝觐和贸易迁移在滇缅通道沿线生活的存在。
1368年朱元璋称帝,元灭明立。1371年明军占领四川,只有云南省为元朝宗室梁王巴匝刺瓦尔密控制割据状态。
1381年明军攻占云南,梁王逃到滇池,明军搜铺到昆阳滇阳侯府,米里金全家逃避,郑和被明军抓走。
明军离开后,米里金回到昆阳,看到家财被掠夺,儿子失散,当年去世;郑和的哥哥,改姓马氏,取名“文铭”。
郑和1382年入宮做太监,用名为马三宝,因马皇后是回族,侍奉明太祖孝慈高马皇后(1332年一1382年),受到宠信,
马皇后死后,诸王到南京奔丧,明太祖给诸王每人一个僧人(道洐)和太监,郑和被送给燕王。
道洐是燕王的佛师,政治上的谋士,郑和奉旨意拜道洐为师。
因幼年经历,郑和与道洐相处默契,将燕王赐给他的金银施舍出来,奉旨意印刷成佛经,请道洐写题跋,捐给各地佛寺。
郑和自1393年起跟随燕王征战,道洐为燕王出谋划策。
1402年燕王攻占南京,登基后明成祖论功行赏,道洐被任命为僧禄司左善世,掌管全国佛教,1403年道洐被拜为太子少师,赐名为姚广孝。
明太祖时期限定宦官不得兼任外臣文武职衔。
明成祖因为随同患难的太监,多立军功,因此任用宦官。
1403年,派遣马彬出使爪哇和苏门答腊,派遣李兴出使暹罗,派遣尹庆出使满刺加、柯枝等国,明朝得到巩固和权威认可。
1404年明成祖赐给郑和姓名,选任为内官监太监,
与家乡取得联系,痛悉父亲逝世安葬在昆阳月山上。1405年初郑和拜请当朝宰相资善大夫礼部尚书兼左春坊大学士李志刚撰写父亲米里金(马哈只)的墓志铭,寄回家乡立碑,做好追源先祖、表彰生父大事。
郑和当时不肯说出祖先是前朝的王侯,只是说曾祖父是拜颜,祖父和父亲是马哈只,李至刚按照郑和口述撰写。
受到幼年随父亲朝觐之路影响,加上道洐的教导,郑和对伊斯兰教、佛教都熟悉,为日后下西洋期间其所率领的船队包括多民族、多宗教信仰的人员融合交流,以及与沿线国家友好往来奠定重要基础。
郑和文化的精神具有多民族、多宗教文化相互包容、融合发展的内在体现。
伊洛瓦底江在中国古典名称为“大金沙江”,被缅甸称为“天惠之河”,源头恩梅开江发源于中国西藏察隅地区,南流经云南省贡山县出国境,与迈立开江汇合后成为伊洛瓦底江,自北向南纵贯缅甸,穿越缅甸肥沃的平原和古代最发达的城市以及主要经济中心城市,沿线钦敦江源于印度,流经密支那、八莫、杰沙、曼德勒、蒲甘、仰光地带注入印度洋的安达曼海,联系着中缅、中印经济文化的交流。
1864年,伊洛瓦底江船队和缅甸轮船航运有限公司成立,伊洛瓦底江水道进入近代化运输时代。1871年,腾冲-八莫-曼德勒-仰光成为是云南与海外国家交通的重要通道。在1910年滇越铁路通车之前,几乎所有前往麦加朝觐的云南穆斯林和去欧洲、印度的云南人均由伊洛瓦底江水路至仰光,换乘海轮前往;西方国家也是由仰光溯伊洛瓦底江而上,进入云南和中国内地。
上一主题:
第二十三次大湄公河次区域交通论坛会议(GMS-STF23)综述
下一主题:
中泰智库举行伙伴对话会
研究院简介
|
发展历程
|
资讯中心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Powered By SSILR 版权所有 © 2005-2022, All right reserved.Thank for phpok.com
运行0.04992秒,内存使用4.52MB,数据库执行27次,用时0.01248秒,缓存执行14次,用时0.0006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