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建党百年暨党史教育学习会|第七期 - 研究院动态 - 资讯中心 - 昆明南亚东南亚国际物流研究院 - 昆明|南亚|东南亚|国际|物流|研究院

联系我们

​昆明南亚东南亚国际物流研究院

  • 地址:中国云南昆明
  • Email:dujuan@ssilr.cn
  • 邮编:650228
  • 电话:(+86)871-68302970
  • 联系人:

庆祝建党百年暨党史教育学习会|第七期

发布日期:2021年07月24日    浏览次数:492    关键字: 研究院 新闻

2021年7月23日,昆明南亚东南亚国际物流研究院在民革云南省委举行第七期党史教育学习会专题活动,本次学习主题是社会主义发展史。活动邀请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宋海啸研究员做“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中国共产党历史”专题讲座。民革云南省委金昊秘书长、乔新民、刘大清、王伊春等专家学者、民革云南省委调研处赵亮、民革云南省委宣传处黄虎以及研究院李举惠书记等同志参加学习交流活动。


图片

宋海啸 研究员




1949年-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召开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确立了共产党领导、多党协商人民民主的政治协商制度,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确定了临时宪法,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治制度,提出并确定了和平共处五项外交原则。


  中国与苏联、罗马尼亚、匈牙利、朝鲜、捷克、波兰、蒙古、德国、越南、阿尔巴尼亚等10个国家相继建交。特别是1950年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标志着中国全面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和阵营。肃清帝国主义在华特权,统一全国财经。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巩固了中国新生的人民政权,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为国内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1950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公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底,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从1953年开始实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2月,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首次展示新中国外交国际形象。1955年4月,周恩来总理率中国代表团出席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力主通过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万隆会议十项原则,打开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广泛交往的大门。










1956年-1966年,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构建完整工业体系,建立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机械化,初步形成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教育、医疗卫生与社会文化布局的。“两弹一星”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等制度优越性,奠定了我国国防安全体系的基石,有效地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促进我国在外交上取得节节胜利,彻底打破了霸权主义的核垄断,保证我国安全地度过了战争的危险期,使中国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强军富国、经济发展。









  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1974年毛泽东主席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理论,以乒乓外交推动中美关系,打开对外工作新局面,奠定了对外政策新方向基础。1976年唐山大地震及其重建凝结出来的"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是全国军民在抗震斗争中用鲜血、生命和艰苦卓绝的斗争,共同铸造的民族之魂。









图片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经验
1.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2.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3.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4.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5.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6.必须坚持深化改革开发;
7.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
8.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9.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10.必须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11.必须坚持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12.必须坚持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13.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与会专家学者就新变局下的如何看待中美关系、中印关系、中缅关系、中越关系以及云南参与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开发等所面临的风险挑战进行研讨,强调要充分认识坚持问题导向、底线思维、全局思维,统筹安全和发展,以重点突破带动引领发展格局的战略转型,研究提出科学民主的政策建议的重要性。










图片


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学习并发表关于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讲话,指出要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文交流活动,通过多种途径推动我国同各国的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创新体制机制,把我们的制度优势、组织优势、人力优势转化为传播优势;更好发挥高层次专家作用,利用重要国际会议论坛、外国主流媒体等平台和渠道发声;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讲究舆论斗争的策略和艺术,提升重大问题对外发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