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昆明南亚东南亚国际物流研究院
- 地址:中国云南昆明
- Email:dujuan@ssilr.cn
- 邮编:650228
- 电话:(+86)871-68302970
- 联系人:
静云:《伊洛瓦底江——缅甸的母亲河》书评
《伊洛瓦底江—缅甸的母亲河》是由缅甸作家吴切桑文博士写的一部纪实文学,于2012年由百花出版社出版。书中记述1998年3月16日到4月12日28天里,作者及同行团队组成的伊洛瓦底江文学之旅小组通过火车、汽船、轮船等交通方式,从伊江源头南下仰光,经过克钦邦密支那、歪莫、八莫、实皆省杰沙以及曼德勒、马圭等20个城镇,286个村子;用文字、照片、视频等记录方式,对伊江沿线基础情况、历史宗教、人文风情等内容进行考察调研情况,切身融入于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中,生动再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伊洛瓦底江及其沿岸港口的风貌。
(By Jingyun Yang)
作品旨在以此方式阐述伊洛瓦底江正面临着的生态环境问题、发展建设问题;通过客观数据反映江流及沿岸的潜能价值,让人们了解到伊江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也希望促进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伊江之于缅甸,就如长江之于中国,对于想要进一步了解伊江,研究缅甸及其缅北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朋友来说,是值得一读的作品。
在这本书中,作者毫不吝啬地记录了伊洛瓦底江沿线独特迷人的风景:
“一觉醒来,我们到达迈立开火车站。基督教教堂和其他建筑物都很像英国电影里的画面。在这里,还可以看到人们为该地作的诗:
身于迈立开地
动静裹于呼吸
薄雾轻巧飘渺
山岭遇势环绕
密支那是一个舒适祥和的地方,雨量充沛,繁枝叶茂,我们就像身处于山林之中。”
想象自己游走在克钦邦著名的尤塔兰查路上,凉爽微风中思索着1943年的修路情景;或在黎明破晓时分,坐火车穿过大片柚木林,在车厢上,看一场热带的雪。
伊江左右两岸是历史上缅甸各大古城的发源地,雍籍牙创立贡榜王朝(1752年—1885年)时期,利用伊江沿岸的皎妙良港、阿瓦港、棉昂港逐步成为东南亚实力鼎盛、受人尊敬的国王;蒲甘王朝(1044年—1297年)时期,作为伊江港口的八莫与提坚,都曾是阿奴律陀王四十三个哨所之一。伊洛瓦底江对于缅甸人来说,是缅甸的母亲河,缅甸各方面的发展与人民的生活都和伊洛瓦底江紧紧联系在一起。随着地理因素的改变,再加上人为因素的破坏,伊洛瓦底江在生态环境问题上面临着亟待解决的问题。
书中,一位缅甸海事专家吴敏觉教授通过广播缅甸之声,发表了一篇关于保护伊江环境的演说,他提到:“伊洛瓦底江历史悠久,人们可从伊江获得电力,可以取水来喝;但伊江沿线不能丢弃废品,当其下沉堆积之后,水会对外逐渐造成侵蚀,然后引起滑坡,而这样的事情如果发生的话,伊江也不能够再正常地运输沙石。所以伊洛瓦底江沿岸的人们不能够再向里面丢弃垃圾,这样伊江就会减少一些负担;也不要往里面丢弃化学品与塑料品,这些东西都会对农田造成危害,房屋、寺庙等也会因此逐渐被淹没,直至消失。”切桑文博士等专家重视伊江生态环境问题,他们收集伊江干流支流对沙石、软土的年运输量数据,以及克钦邦林地保护区截止1998年现存的动物数量数据等,相对客观反映了伊江生态问题现状。放远眼光,理解并屈服于自然,才可以达到世间万物的和谐统一,一切才会随之奏效。
书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研究保持着严谨的态度,记录的内容尤为详细具体。例如:伊江文学之旅小组在调研时都会记录下最基本的活动起始时间,并精确到几时几分;从一地到另一地行驶过的英里数、花费的时间,以及乘坐的交通工具,也都清晰明了地记录下来;缅甸地势北高南低,伊洛瓦底江顺南而下,周边因山石夹缝、峡谷沟壑,衍生出不少支流,考虑到调研目的的科学、客观与全面,文学之旅小组通过租借船只进入三个峡谷,记录了支流流向、长度、周遭环境状况等详细地理信息。
研究同样需要“基建”,如同房屋成型之前需要建模铺砖,反过来说,为了提高房屋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第一块砖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些看似细碎的信息同样是影响后续研究过程顺畅的重要因素之一。
与本地人变得更加亲近,是此次文学之旅的期望之一。和大多数游记内容类似,作者不只是在枯燥地记录着自然信息,也适当将自己融入于当地日常生活,体验当地特色的传统文化,进行双向观察。人们常说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这体现在各种综合条件下,逐渐累积形成的生活习惯和传承下来的民风民俗,正好反映了人与环境的深刻关系.
Jingyun Yang
读完这本书,想起2019年4月,我去缅甸南部孟邦毛淡棉的日子,从丹彪扎亚公墓到江边,约莫半小时的车程。到了之后,当地人告诉我这就是伊洛瓦底江滩,与我想象的不同,这片沙滩面积宽阔,游客却非常稀少,没有太多繁闹和喧哗,岸边还有一些当地的孩子在玩沙滩足球,保留着自然纯朴的最佳模样。在那里,我实现了江边骑马的愿望。马儿很乖,有白棕色相间的鬃毛和像脚下白沙颜色一样干净的身体,马儿在主人的牵引下沿着江岸行走。亲身实践的重要性在于事情目的与生活实际在最后一刻能达成一致的统一性,虽然听闻过许许多多景色,但因为亲眼见过伊洛瓦底江沿岸人民生活的舒适和安逸,才知道许多事情或许早有它自身发展的规律。由于这本书记录的是22年前的伊洛瓦底江,对现如今的实际情况来说,存有一定的局限性,建议读者对其内容进行相对参考。
自古以来,人们傍水而居,伊江凭借自身先天地理优势与丰富优越的自然资源,让缅甸人将所有美好都赋予给它。江河两岸人民隔水不隔情,他们对生活的无限情意与希望,都寓于在这条生命大江之中,哺育着一代又一代缅甸人民。
上一主题: ‘后疫情时代中国崛起’ 国际视频会议
下一主题: 中泰智库举行伙伴对话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