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昆明南亚东南亚国际物流研究院
- 地址:中国云南昆明
- Email:dujuan@ssilr.cn
- 邮编:650228
- 电话:(+86)871-68302970
- 联系人:
乔新民:云南水运交通历史回顾
坚持不懈发展水运交通 助推云南经济高质量发展
———云南水运交通发展回顾与展望
乔新民
一、概况 云南省处于我国西南边陲,东连黔桂通沿海,北经川渝进中原,西接西藏连西北,是“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点。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实施,云南正从对外开放的边缘和末梢变为开放前沿和辐射中心,当前我省正积极推动与周边国家的国际运输通道建设,打造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高新地。 人类文明源于水,无论是西方欧美国家的经济强盛,还是从弱到强不断掘起的新中国,从远古时期到近代乃至飞速发展的世界经济,人类的文明及发展都离开海洋经济及水运文明。郑和在明代永乐、宣德年间从云南走出去,其“七下西洋”的伟大创举至今成为中华民族促进海洋文明,“和平发展”的杰出代表,世代颂扬的典范。 当今,屹立于世界之林的中国已成为全球水运量最大,造船量最大,船舶总吨最大,驰聘四大洲、五大洋的航运大国,并阔步迈上“世界航运强国”。 湄公河国际航运游船(1993年) 水运在云南也经历了兴起、没落、再兴起和快速发展的历史进程。客观上,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云贵高原横断山脉,崇山峻岭的切割,将头顶世界屋脊“亚洲大水塔”的六大水系,顺高山峡谷将这无尽的江水由西向东,由北向南源源不断流送至下游,至东海、南海,入太平洋、印度洋。古代的有水就有船楫,有水就有人类的生活和交往,明朝清朝云南开辟的金沙江“京铜”外运水道及元江—红河航运,西江等与邻国、邻省交通商贸的水运通道都记载了云南水运的兴盛及历史贡献。在边疆云南的江河流域生活的各族群众数不胜数,如高原湖泊泸沽湖畔的摩梭人采用“猪槽船”到洱海、滇池,抚仙湖等九大高原湖泊沿湖居住的村寨部落,人民群众的日常交通和商贸往来,农作生产及农户捕渔为生的舟船使用。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步,云南水运进入了快速发展的快车道。 云南水资源极为丰富,总量排全国第三位(仅次于四川、西藏)。云南属山地高原地形,高山峡谷中各大江河水系的多数河流具有落差大、水流湍急、水流量变化大的特点,制约了船舶航行。云南解放初期固有的山区、民族、边疆、贫困“四位一体”的特征的影响,制约了水运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一段时间,云南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上,片面追求“重水电,轻水运”的做法,严重制约了水运发展,其次是,云南向南流入东南亚、南亚、中南半岛的四条大江大河,受到一些邻国内部政治、经济及河流自然条件诸多因素影响,致使四条出境水运通道开发进程迟缓。 湄公河国际航运货船(1994年) 上世纪三十年代,厦门大学陈碧笙教授为寻求澜沧江—湄公河通航的梦想,冒着生命危险从澜沧江乘竹筏独闯湄公河,终因竹筏在遇急流险滩冲撞损坏而告终,陈碧笙教授险些丧命。随后,他在发表的探险记行录说到“澜沧江—湄公河是一条神奇且潜力巨大的水运通道,如若开通通道将思普边区的贸易物资运出,将下了游邻国与我所需的物资运入,将造福于沿岸人民”,但陈教授的一番苦心和热血也随时间推移只能望洋兴叹! 二、拼搏 从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云南水运交通人风餐露宿,顶烈日,战恶浪,忘我地奋战奋战在水运一线,他们大多是来自上海、江苏、湖南、重庆和云南刚走出校门的青年学生和航道工程技术人员,与交通部水运规划设计院的同仁共同奋战三十年,走遍了云南大江大河和山山水水,踏勘测量了全省各大水系重要河段,为云南水运发展搜集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提出了开发云南水运的战略设想。并启动了金沙江下游航道整治及港口,码头建设工程。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云南水运人以金沙江支流关河航道整治及开通关河航运为先导,拉开了开发云南航运的序幕。七十年代,全面启动了金沙江下游航运开发,开通了金沙江新市镇绥江至四川宜宾的川江客货运输航路,配合云天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建设了水富大件码头,保障了云南重点化工产业的重大件运输和设备建成投产,促进了金沙江滇川沿江经济发展。 时任和志强省长考察澜沧江航运(1989年) (一)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再一次激起了云南水运快速发展 1980年—1982年,积极探索,云南水运交通人,用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批长航运输船,招录培训的第一批长航船员,开辟了金沙江—长江全国最长内河航线(云南水富至江苏、南通全程约2500公里)。给云南滇东北地区及长江下游省区大宗物资互通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实现了云南水运“走出省门”的历史性突破。 经不懈努力,在国家“合力开发长江黄金水道”战略决策指引和推动下,如今金沙江已实现向家坝水电站高坝翻坝转运,溪洛渡、白鹤滩、乌东德及上游梯级电站库区航运逐步兴起。2000吨及以上船舶从水富港起航直达长江沿线省区,水富港名副其实成为长江上游第一港。 中缅伊洛瓦底江联合考察船(1996年) (二)发展边疆民族经济,扩大对外开放,澜沧江航运迎来发展曙光 七十年代初,云南积极融入国家“支持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稳定周边,巩固国防”战略,云南水运人抓住中央和省里大力支持澜沧江航运开发的极好机遇,省厅迅速成立了交通厅澜沧江第一航道工程队,启动了澜沧江下游航道整治及港口码头建设工程。西双版纳州成立了澜沧江航运公司,兴建客货运输船舶,开通了澜沧江下游水路运输航线,让贫困山区人民群众经水路走出大山,发展生产,开展对外交往,得到实惠,促进了贫困面貌的改变。 (三)云南水运知难而进,经奋力拼搏几十年,终于实现了船队跨出国门的重大突破 八十年代以来,云南水运人紧跟“改革开放”大潮,提出了开发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运建议,再次拉开了构筑开放水运的大幕。经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克服重重困难,这条连接中老缅泰柬越的国际河流上捷报频传。 1990年,澜沧江国际航运开发取得了中老联合考察及船队载货试航抵达老挝首都万象的历史性突破。从西双版纳景洪至老挝万象全程1200条公里,历时一个月。这一举措,引起了流域国家的强烈反响。时任外交部长钱琪琛称之为“这是我国外交史上的一大创举”。 缅甸八莫港(1996年) 1994年及1997年,在国家的关心支持下,中老、中缅澜沧江—湄公河商船通航协定签署。双边航运协定的签订,极大的促进了澜沧江—湄公河水上运输及国际航运开发的进程。水路年货运量从试运输的每年500吨发展到每年10万吨以上。 2000年4月20日,中老缅泰四国交通部长相聚湄公河畔缅甸大其力,共同签订了中老缅泰澜沧江—湄公河商船通航协定。2001年6月26日,中老缅泰四国交通部长齐聚云南西双版纳景洪,见证了澜沧江—湄公河正式通航。上述工作标志着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运由双边合作提升到多边合作,从此翻开了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运开发新的篇章。时任交通部部长黄镇东在签订四国航通协定时感慨道,开发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运“十年磨一剑”,来之不易。 2002年至2004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由中方出资,经中老缅泰四国共同合作,成功清除了上湄公河350余公里河道内20多处严重碍航的暗礁,圆满完成了上湄公河航道改善工程。使之前通航船舶仅50-100吨级提升为200-300吨级,大幅度提升了水运效益,航道改善确保了四国商船安全航行。这项工程被老缅泰专家称为是一项友谊工程、环保工程、造福沿岸的造福工程。同时,我省进一步改善了澜沧江下游航道,兴建了思茅港、景洪港和关累码头等一批航运基础设施。境外老缅泰也改造提升了港口、码头条件。加速了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运的合作开发与开放。针对水路运输便利和安全问题,四国共同制定了一批服务水路运输及保障航行安全和社会治安的法律法规,2011年发生“湄公河10.5事件”后,四方通力合作,共同组建了联合执法队伍,定期巡航在这条国际水路航线上,为国际航运及沿江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坚强保障。 九十年代,开发澜湄国际航运的同时,云南水运没有停歇,及时提出了加强中缅合作,开发中缅水路通道的建议。经双方通力合作,完成了中缅伊洛瓦底江陆水联运通道试运输,共同编制了中缅伊洛瓦底江陆水联运协定及“一路一港”(瑞八公里,八莫港)建设方案及组建联合公司方案等,为中缅合作建设这条连接中缅两国通向印度洋的大通道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缅伊洛瓦底江联合考察团全体成员(1996年) (四)库湖区航运迈出新步伐 八十年代后,云南高原湖库航运也有了长足发展。开发库湖区航运是云南水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绿色航运成为云南航运发展的必须遵循和首选。从构筑绿色航运出发,云南水运逐步取缔了高原湖库对水体可能产生影响的机动船,更新改造了一批库湖区老旧船舶和渡口船。组织力量研发建造了昆明滇池第一艘环保型机动客船(200客位)。改造提升了大理洱海500至1000客大型游船,全面改造提升了九大高原湖泊及大型库区运输船。制定了一批高原湖库的客货船运输制度和法规。建立了重点水域应急救助队伍和手段,使云南水运步入安全、舒适、绿色、便捷发展的轨道。 三、展望 云南水运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大好时光。根据辐射中心的定位和要求,未来要坚持不懈地推进“两出省,三出境”水运通道建设,坚持不懈地发展绿色航运,助推云南经济高质量发展。把造福云南各族人民作为宗旨和己任,云南水运的优势一定能得到充分发挥,通公达海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文字信息来源:云南交通报2022年3月4日第四版 图片来源:乔新民
上一主题: 云南开展我国重载无人机首次高原货运
下一主题: 云南省南社研究会举行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活动